因内伤而致者,或饮食伤中,颧大吐后,或大泻后,或久病后,或偶受外邪,发散太过,或偶停滞,消导克伐太过,积之既久,元气日微,虚极而生抽掣。 瞑目而妄言鬼神,是正气虚极,神不守舍也。
昧者不知此中消息,妄以苦[1]寒大凉治之,鲜不速毙。 或素禀不足,而劳心太甚,则损心阳。
前贤云: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,阳八味是也。轻者可用导赤散加黄连,重者可用大小承气汤,三黄石膏汤。
按血证虽云数端,究意不出阴阳盈缩定之矣。二阳并病,太阳证罢,但发潮热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难而谵语者,下之则愈。
邪在少阳经腑,则以少阳经腑之法治之。宜解肌清热泻火为主。
法宜清润,始甘桔二冬汤是也。总而言之,万病起于一元伤损。